何為宗教,何為道也?

      宗教者,宗祖之教化也。道者,路也,傳承文化之路,傳承文明之路;教者,道之導也,引領善者之念,弘揚傳統文化!

文/王蒙

 

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、基本追求、基本特色是什么?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有道德的社会,是一种有道德的生活。对于我们的道德观,有各种说法,比如说,仁义道德;四维“礼义廉耻”;八德“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”;五德“仁义礼智信”;国民政府时提倡“忠孝仁爱,信义和平”;三达德“智仁勇”;京剧表彰的是“忠孝节义”。

 

▪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,而非礼仪之邦。“义”是道义的意思,“仪”是表面的程序。中国文化的基本追求,我个人总结为以下四点:敬天积善,古道热肠;敬老尊贤,崇文尚礼;忠厚仁义,太平中庸;勤俭重农,乐生进取。

 

敬天积善,古道热肠

 

▪中国文化讲究“敬天积善”,“古道热肠”。“敬天”即是说,天最大,是一切美德的源泉,天和地是最高道德的表率。子曰:“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;庄子讲: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;《易经》中说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因此,中国古代把“天”的道德作为依据,使权力系统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,如“天下有德者居之”,“以德治国”等。

 

▪“古道热肠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,“古道”是说,远古时期,我们曾经有过最高的道德典范,所以我们敬祖先,敬三皇五帝。庄子总是在不断的批评皇帝,因为皇帝是通过宫廷争斗产生的。而上古时期的伏羲氏、有巢氏、神农氏,是靠对人民的教化而成皇。不论是何种权利,首要的任务都是化育人民。这种强调教化的结果,使中国古代力求把权力运作文化化和道德化。

 

 

▪马克思主义讲:“国家权力就是阶级压迫的工具,组成国家机器的就是法庭、监狱、军队、警察。”而中国文化中,更多思想强调的是文化化。君王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地位,是因为他是“奉天承运”,道德与天可以相媲美。这种观点注定了君王的权力运作要接受文化、道德乃至秩序的监督。

 

▪这种“敬天积善,古道热肠”的文化,既有它的亲切性,也有它的争议性。中国历代皇帝中,真正做到“仁政”,“无为而治”的只有汉文帝和汉景帝,其余朝代帝王多是靠宫廷权力斗争。这种结果使一部分人认为,靠人民道德来“治国平天下”,是靠不住的。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甚至提出了,中国文化是“吃人”的文化。

 

▪但是我们也要看到,仁义道德的教导已经深入人心。孔子曰:“礼失求诸野。”皇帝没有完全做到仁义道德,但是仍然受仁义道德的教导和约束,以道德教化作为权力运作的基础,更易于被老百姓所接受。道德并不等同于权利,然而如果我们不重视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愿望,就会脱离这块扎根的土地。

 

敬老尊贤,崇文尚礼

 

 

▪敬老是指珍惜我们已有的经验、文化成果、物质和精神财富,不赘述。

 

忠厚仁义,太平中庸

 

▪过去中等人家的门上都刻着对联,有两幅对联是最多的,一幅是:“守身如执玉,积德胜遗金。”守身就是对自我的要求,要像对待玉一样,不要让他肮脏、龌龊,不 要做坏事,不要没有底线。你给你的子孙要留下德行、善事,不是要留下金条、财产。另外一幅就是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。这包含着对皇帝、臣子,也包含 着对朋友的诚信厚道。

 

▪古代中国让孩子从小练毛笔字,写“天下太平”这几个字几乎最多,表达了古代知识份子的心中愿望。

 

 

▪孔子很强调中庸。“中”并不一定代表的是正中间,“中”是正确、适度、恰当。“庸”是正常,不左不右,无不过无不及。在中国为何格外强调中庸呢?我个人认为,西方的政治制度,是建立在“性恶论”上的,强调的是对权力的多方制衡。中国相对并没有一个多元制衡的传统,中国在政治上的制衡往往表现在时间的纵轴 上,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。所以,中国民族形成了一种政治道德,不搞敌对,不为己甚,适可而止,给对方留有余地。

 

▪林语堂曾说,中国人提倡一种道德,是比较老成的一种道德,它不希望你表现得很年轻,甚至带几分幼稚。我们注重时间纵轴的考验。

 

勤俭重农,乐生进取

 

▪勤俭与进取乐生,这是能与中国现代化相结合的一个精神基础。中国文化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文化,总体来说,中国文化是一个积极的文化。大学说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我们进取、自强不息、奋斗不止,这和消极的文化迥然相异。

 

▪我曾在三个不同的国家,德国、印度、喀麦隆,都听到了一个相同的故事:有一个渔夫打鱼,他请岸边在树下睡觉的年轻人帮忙,说“你帮我收一下网,我给你钱,让你过幸福的生活。”年轻人回答说:“我现在在树下睡觉就很幸福,不需要那么多钱。”这种消极有其疏导心灵的一面,但总体来讲,这不是中国文化的特色。

 

 

参差多态,中西区别

 

▪以上是中国文化的特点,那么,中西文化的差异是什么呢?现在全世界都很重视中国文化,我们要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。

 

▪第一,我们不是无条件地提倡竞争。很多时候,很多场合,我们控制竞争、管制竞争、弱化竞争。这是创造一个舒适的、和谐的、愉快的氛围的必要条件。这种思想并不完全对,但是竞争也不是完全的正确,崇尚竞争也有很多弊端。相反,中华文明显示出我们的先祖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预见。

 

▪第二,我们注重“美善”,超过注重“真”。中国人喜欢让别人高兴,让领导舒服,尽量减少各种矛盾,而且要做到皆大欢喜。有一年,我们给外国人进行汉语考试, 其中有一道选择题:张三和李四在一起喝酒,一会儿赵六来了,张三说:“说曹操,曹操到。”问是谁到了?外国人选择的都是曹操到。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 不一样。咱们注重美善,不较“真”,人情之间有着一股“热乎劲”。

 

▪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求大、求一、求变。我们相信大道理,管着小道理,越大越高,越高越大,越高大越重要。这是我们很朴素、很真实的一种思想。中国人论万世,中国人相信世界最高的真理都归纳成唯一的真理,真理是万世的,这是别的民族连想都没想过的。老子说;“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谷得一以盈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”找寻一,一统帅着一切,代表着一切,它可以称之为“一”,也可称之为“道”。“一曰大,二曰逝,三曰远,四曰反”, 这是道的特点,大就无所不包,逝就运行不止,远就悠远无边,反就周循返还。孔子也讲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孔子将道视为比生命还要终极、还要重要。我们从这个万物的根本“一”、“道”考虑问题,阐述它的词汇也很多,庄子谈的是“通”,孔子谈的是“道”、“仁”、与“天”。

 

▪“不为良相,必为良医”,外国人认为这种人生道路一条从政,一条为医,互不搭边;而中国人却认为,良相与良医皆是仁心仁术,相通无碍。仁者爱人,当相是为了给人民谋福利,为医是为了救死扶伤,都是爱人的表现。

 

▪别人看着矛盾的事,中国人看起来是统一的。中国知识分子多“以出世之心,行入世之事”,随时准备隐居山野,以隐居山野的心态去做当下的事情,既不卷入残酷的宫廷斗争,又能有所担当,进可攻退可守,这被认为是最高明的。

 

▪子曰:“宁武子,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,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宁武子在国家有道的时候,就表现的很智慧,国家无道的时候,就装着很愚蠢,他的智慧 我们都可以做到,他的装傻以保全自己的本领我们做不到。这种智慧,在别的民族中难以找到。“小隐隐于野,中隐隐于市,大隐隐于朝”,我们这个民族特别强调这种矛盾的统一。

 

▪物极必反,盛极必衰;弓满则折,水满则溢。过犹不及,太强盛、强势了反而是走向衰弱、衰败的开始,这就是老子强调的“物壮则老”的道理。中国文化强调谦恭、后发制人、含蓄,虽然道理不是绝对的,但是在这方面,中国文化有无数的故事和经验。

 

▪中国文化庞杂多端,常有悖论,正是因为这种庞杂,所以中国文化才更有活力。《三字经》、《弟子规》告诉我们:“出必告,返必面”;但是老百姓也常说“马无夜 草不肥”,“人无横财不富”、“舍得一身膘,敢把皇帝拉下马”等相反的观点存在,这种激荡、多元,保持了中华文化的活力。

 

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赛珍珠,一直赞美中国文化,她在中国定居几十年,在晚年时她频繁地给美国政要写信说,中华民族经历了那么多、那么长的苦难,但是却留存下来了,只要是留下来得就是人类最优秀的人种,她强烈建议美国一定要和中国建交。

 

 

▪撒切尔夫人曾经撰文,阐述苏联与东欧的改革很可能会失败,因为改革的方向与本国既有的方向背道而驰,而唯一成功的可能是中国,因为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。

 

▪中国讲究计谋,有着很深的智慧。我们考虑问题的方法,与欧美相异。

 

“清算”过去,开创未来

 

 

▪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是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。虽然中国文化中很多方面,我们仍然没有做到,但是谁如果忽视中国文化,就相当于自绝于中国人民,这只能增加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难度。相反,如果借鉴中国文化,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找根据,我们的很多事就会做得更顺当、更成功。

 

▪中国文化经历了这多苦难、这么长的历史沉淀,充分证明中国文化经得起实践检验,中国文化多种多样,我们要有所理解,有所选择,有所弘扬。理解是选择的前提,选择是弘扬的基础。

 

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,不能忘记“五四精神”。如果没有“五四”的冲击,没有马列主义的引进中国,没有对西方科技的主动学习,那么我们的文化,可能就会变成一个衰微的文化,只能做展览而不能实用的文化。

 

▪中国文化要面向世界,面向未来,面向现代化。这是正确的,这是不可以一日一时可以忘记的!我们追求的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,要的是和中国现代化相结合、整合的文化,而不是简单地复古。